首页 > 首页 > 新闻信息 > 正文

重庆大学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斩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3-07-27作者:点击次数: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重庆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此外,重庆大学等高校联合申报的“新工科教育”荣获特等奖,重庆大学与兄弟高校、企业合作完成成果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获奖数量及获奖等级均取得新的突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重庆大学以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深入实施《重庆大学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优化升级,推动课程内涵建设,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激励创新创业。学校着力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持续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33行动计划”,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次我校的获奖项目,充分体现了广大教师在牢记初心使命、潜心教书育人、锐意进取改革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绩。

“重大经验”成为全国新工科教育的亮点

重庆大学以参与单位联合完成的特等奖成果“新工科教育”,系统呈现了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浪潮,国内高校迎难而上、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的成果。新工科教育“中国方案”在宏观体系层面实施系统性改革、在中观模式层面实施结构式改革、在微观要素层面实施要素式改革。重庆大学提出了新工科教育“5C”核心能力(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创建了“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多元设计、个性发展”新工科教育模式,凝练形成的“重大经验”成为全国新工科教育的亮点。

111.png

新工科教育“重大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重庆大学独立完成的一等奖成果“‘双向驱动、跨界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展现了学校自1999年承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学校提出“基于创新的创业、面向创业的创新”双向驱动的创新创业理念,构建了以一个课程体系为基础、二种实践模式为主体、三类支撑体系为保障的具有重庆大学特色的“一二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课程实现本科生全覆盖,各类双创项目训练本科生参加人数年均超8000人次;近五年获国家级及以上双创竞赛奖励3000余项,更是斩获双创类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双创类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等多项荣誉;学生创业成果逐渐显现,易宠科技2022年E轮融资近5亿元,云威科技、锐云科技、荟研生物等稳定营收上亿。

图2.jpg

“双向驱动、跨界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传统优势工科专业迭代升级焕发勃勃生机

重庆大学独立完成的二等奖成果“浚源固本,知行融创:整体工程观引领的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聚焦土木工程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人才培养挑战,以培养适应性和协同性强,具备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能力,具备工程整体性、系统性、多学科整合性和融合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探索实践以整体工程观为引领的“四五四”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近5年,750余名卓越工程人才入职中建、中铁等世界500强企业,参加西电东送、北京冬奥场馆等30余项重大工程;878名拔尖学术人才赴海内外名校继续深造;跨界人才不断涌现,2018届本科毕业生张子豪自主创业开设互联网公司,居2021年B站热榜第一名。超60%毕业生选择西部就业,投身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200余名毕业生参与巴西美丽山水利水电工程、中巴经济走廊PKM公路等海外重大工程,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展现了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

图3.jpg

“四五四”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大学牵头完成的二等奖成果“迈向工程强国的土建类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针对传统土建类专业重视技术能力培养、弱化非技术能力塑造的问题,历经10年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工程管理教学团队为支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工程观”思想为引领,提出了“三位一体、多级融合、协同发展”的培养理念,凝练了8项土建类学生非技术能力要求,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非技术能力课程体系,建立跨校跨专业联合教学团队、开放共融的培养协同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采用全方位浸润的培育方式,建构了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协同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的领导力、创新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国际交流能力等非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图4.jpg

土建类本科生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重庆大学牵头完成的二等奖成果“校企合作十年 同守育人初心:土建类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直面土建类人才“学科化”单一范式培养的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家战略、行业发展的需求问题,抓住毕业设计这一工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最后一公里”关键环节,打破学科体系壁垒,以学生整体性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创建了破解上述人才危机的高成效创新教学体系。经过10年教学实践,实现了从土建类人才“学科化”传统培养范式迈向“工程化”培养范式的重大转变,形成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型教学与创新性实践的全面协同;构建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以毕业设计教学为连接点关联产业链的育人新生态。

图5.jpg

土建类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体系

重庆大学独立完成的二等奖成果“新工科视域下机械工程卓越人才多维融合培养模式与实践”,以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变革对新制造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探索精神、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和工程能力的机械工程卓越人才为目标,坚持价值引领激发学习主体内生动力、遵循认知规律重构跨学科知识体系、产教融合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平台,创建多维融合培养模式,探索机械工程卓越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应用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极大增强。

123.jpg

机械工程卓越人才多维融合培养模式

重庆大学独立完成的二等奖成果“自主定位,实践立信,个性发展——电子信息人才培养1133模式探索与实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为不教”“专业自信源于成功经历”的理念开展教学改革,形成了支持个性发展的“1个平台、1次成功经历、3个课堂、3个支撑”电子信息人才培养“1133”模式。该模式突破学科与专业藩篱,设置电子信息工程多个方向,用知识图谱关联不同方向核心课程,开发了“1个知识图谱化课程信息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建立个性化知识架构;以综合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3课堂”融合四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把“从构思设计到安装调试”的综合实践作为毕业“铁门槛”,保证学生至少有“1次成功实践经历”,树立专业自信;构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放式实践环境、智能化管理软件“3支撑”保障体系,为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提供条件。

图6.jpg

电子信息人才培养“1133”模式

卓越研究生教育“重大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重庆大学以第一单位牵头完成的二等奖成果“内改外放,创新协同——工程专业学位卓越研究生教育‘重大模式’建构与实践”,以“需求牵引、内改外放、创新协同”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聚焦航天科技、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领域重大需求,主动对接“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创新”的开放办学路径,开展体系化培养方案设计、定制化培养模式构建、一流化培养资源支撑、多主体协同机制保障等改革。定制化构建了“西昌航天工程班”“长安汽车工程班”“重大-安特卫普物流班”等范例,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实践,打造出了面向重大任务、行业创新、产业链全球化等不同需求,以实践创新能力体系化培养为显著特征的人才培养“重大模式”。

图片1.png

重庆大学工程专业学位卓越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

依托研究生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学校先后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十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首批入选生物医药器械等2个关键领域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建成了3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项研究成果入选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果选编》,并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荣誉称号。培养的工程硕博士获实践创新成果近2500项,获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奖近3000项,12位毕业生获得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涌现出承担国家重大航天任务的“火箭医生”毛万标;攻克超临界锅炉难题的何维等一大批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多元融合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

重庆大学牵头完成的二等奖成果“汽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多元融合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立足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服务汽车产业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以服务产业需求与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培养体系关键要素为突破,构建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多元融合的汽车领域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报国情怀-知识交叉-工程能力-综合素养-国际视野”五合一特征的能支撑和引领汽车产业未来的复合型领军人才。20多年来,先后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培养汽车领域复合型人才4520名,毕业生就业率100%,80%到车企就业,95%的企业对毕业生素养和能力满意,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师生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223项、获国家科技奖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57篇、授权发明专利206项、获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奖2项、国家奖68项、省部级奖53项,创办行业知名企业14家。

图片2.png

成果整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