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管理  >  培养基地  >  正文

【研创基地·名家会客厅】第184期:精悉科研论文写作技巧,助力科研创新——破解高水平SCI写作的奥秘

作者:研究生创新基地 发布时间:2018-05-11 浏览量:

5月9日19:00,第184期名家会客厅于重庆大学研究生院308国际会议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我们请到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育新教授为大家破解高水平SCI写作的奥秘。在本期名家会客厅中,张教授分享了学术论文写作和阅读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讲座正式开始前,张育新教授随机提问了在场的几位同学,让他们分享自己平时写论文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现场同学的回答,张教授指出大家在发表SCI中的误区——中文写完后再翻译为英文。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往往中文写不好导致翻译出来的英文无法达到SCI的要求。发表SCI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不好的习惯一定要及时改掉。

紧接着,张教授为大家讲解了阅读文献和论文写作的正确顺序。“写作应当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而非一上来就完成题目和摘要部分的工作。文献阅读就需要反过来,通过题目和摘要找准关键论文,然后再进行精读。”在讲座的最开始,张教授就强调了顺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写作的用语也非常讲究,一定要简单明了,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英文模板句型,大家需要合理利用四六级的模板思维。与此同时,论文中的连接词往往被大家忽略,但它却是作者逻辑思维的体现。张教授建议大家平时就要有意识地积累连接词汇,将这些词恰当地使用到论文中。阅读文献时也可通过连接词快速抓到重点,提升阅读速度。

IMRD结构是讲座的第二个关键点。张教授通过一张沙漏形状的图,形象地将论文写作依次分为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Discussion四部分,并总结出写作的难易程度——两端难中间易。这从参考文献的出处就可见一斑。一篇SCI文章的IntroductionDiscussion部分的参考文献数量最多。同时想要把这两部分写好,大量的文献阅读必不可少。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研一的学生往往会被Discussion部分难住。这些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发挥笨鸟先飞的精神,通过自学去填补。张教授围绕着IMRD结构逐一展开,讲解了每部分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除此之外,张教授也鼓励大家利用好学校的资源,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这些会议之所以被学界的人称为paper盛宴,是因为在大牛的带领下,大家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大量的SCI文章内容,掌握当前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并且能够有机会与第一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很多方法与技巧是无法仅凭阅读作者的论文获取,因此当面交流的机会非常宝贵。研一、研二的同学可能苦于没有数据,畏于参加学术会议。张教授指出,大家不要把会议想得太难,即使没有发表SCI,只要有好的想法和预计的目标成果,同样可以参加这些会议。同学们要多与师兄师姐沟通交流,利用好他们的资源信息,以此挖掘出更多的东西。

在科研之余,张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业余爱好。毕竟学术工作需要强健的体魄,踢球成为了张教授强身健体,释放压力的方式。比赛也是心智磨练的过程,落后时不焦躁才能有后来居上的机会。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在学术研究、家庭与爱好之间不断平衡。

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现场的同学都非常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从资料查找、软件选择、投稿要求到文献综述的写作,张教授都逐一耐心地进行了解答。由于时间原因,本次讲座无法呈现全部内容,张教授最后表示欢迎各位同学选择高水平论文写作这门课,他将在课堂上继续为大家揭开关于SCI更多的奥秘。

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要想质变还得量的积累。前期大量的文献阅读与各项基础工作做好后,论文的写作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大家都在拼速度,周末寒暑就是成功之母。努力永远要与“不够”相抗衡。从无到有,从成品到精品,这一过程方法与技巧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对科研的甘之如饴,以及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的勇气。

欢迎关注“重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重庆大学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

2018511

附件: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