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窗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创新基地·名家会客厅】166期名家会客厅事后新闻:魅力无穷的三国演义

    作者:研究生创新基地 发布时间:2015-12-14 浏览量:

    【创新基地·名家会客厅】166期名家会客厅事后新闻:魅力无穷的三国演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自己独特的话语,这是它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基石。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支,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息繁衍的生动写照,承载着我们祖先的审美观照与情感诉求,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就是浩瀚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问世六百多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长盛不衰,吸引着海内外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
    然而近年来,不仅许多年轻人缺乏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一些学者、文化人, 在其论著和演讲中,也随意评说《三国演义》,其中包含若干误解乃至曲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

    本期名家会客厅,我们有幸请到重庆大学美术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全国《三国演义》研究学会会员,重庆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曾任重庆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和戏剧影视剧本创作的教学与研究的李元秀教授,为我们以独特的现代人视角,细细品读位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晋平阳候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寥寥数字,便引一出荡气回肠的历史巨变,群雄逐鹿的百年斗争。《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广阔的背景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三国演义》全书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同时兼而参考了正史中的裴松之的注解,野史中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朱熹的《通鉴纲目》,亦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史料,因此《三国演义》一方面可靠地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追本穷源,方得始终

    《三国演义》虽然叙的是三国之事,然而不自三国始,不自三国终。

    三国之始始于汉帝,三国之终终于晋国。不以此为始终,是本书一大奇巧之处。不仅时历史舞台更加庞大,情节更加具体,人物塑造的空间也更大。

    三分天下,是由于诸侯分立,群雄并起;正是董卓乱国,才使得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而若非是何进召外兵,董卓并无乱国之力。而若非是十常侍之专政,何进也无理由召外兵。因此三国之乱,可以从十常侍开始。

    然而刘备最初起家,并不在诸侯队列,只不过一介草莽英雄;而草莽英雄众多,诸侯又兵强马壮摩拳擦掌,归根结底是黄巾起义搅得天下风起云涌。

    因此追本溯源,三国之史从黄巾起义开始,则显得环环相扣、面面俱到了。

    刘备以帝胄为正统,因此需着墨于宗室,因此有刘表、刘璋、刘鹞、刘辟来陪衬。曹操作为专制权臣,则有废立如董卓,乱国如郭汜陪之。

    孙权为方候,那就有袁术袁绍等僭越名号,吕布、张扬、公孙瓒、张邈、张鲁、张绣等群雄割据来陪衬。

    三分天下的局势并非一蹴而就,孙权出名尚在第七回,曹操定许都、孙权定江东、刘备定西川都随历史现实和文学需要,顺其自然地发生,寻常史官或许就劈头盖脸直奔主题,空降一个三足鼎立之势,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跌宕不起心绪。而三国演义中局势复杂,前后盘旋,大势也似乎在摇摆不定,这正是波澜起伏的情节,层折不定的情势的妙处了。

    条理鲜明,自成章法

    三国历史悠久,架构庞大,罗贯中则按照清晰的思路理清了历史的脉络,将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展现了出来。

    首先是汉室倾颓,讨伐董卓;而后群雄逐鹿,吕布被曹操所擒;而后内阁密诏图曹操,关云长千里独行;经过官渡之战,曹操大破袁绍;刘备三顾茅庐,又有荆襄被蔡瑁献于曹操之变;然后赤壁之战,火烧曹兵;诸葛亮三气周瑜,曹操大战马超;刘备夺占西川,曹操与孙权合肥会战;刘备巧取汉中,曹操痛失荆州;汉室末路,夷陵之战;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司马专政,九伐中原;偷渡阴平,天下归一。而三分天下的主人,性格出身治世理念不一,也有微妙的联系来平衡三方关系。刘备曹操皆为白手起家,孙权则依凭了父兄的人脉、地盘与军力的便利。刘备孙权都水到渠成地自己称帝,而曹操却只将万事具备,称帝留给了子孙。三国相持之势也是绝妙,吴蜀为邻,魏蜀为仇;吴蜀和战不定,魏蜀有战无和;吴蜀和多于战,吴魏战多于和。参差错落,变化有方。

    全书更有六起六结,自成章法:董卓废立为一起,以曹丕篡夺为一结。其叙西蜀,则以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绵竹出降为一结。其叙刘,关,张三人,则以桃园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结。其叙诸葛亮,则以三顾草庐为一起,而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其叙魏国,则以黄初改元为一起,而以司马受禅为一结。其叙东吴,则以孙坚匿玺为一起,而以孙皓衔璧为一结。

    休论正统僭国,只谈风云际会

    朱熹《通鉴纲目》与司马光《资治通鉴》对于魏蜀吴的正统之别有所冲突,显然在《三国志》中,有明确的蜀汉为正统者,吴魏为僭国者之分。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沿袭了这种正统思想,但更包容地以后人眼光着墨于三国聚集的古今人才之胜。谈到三国时期辈出的奇人奇才,罗贯中并不惜墨,也不拘泥于派别之分有所偏颇。

    先说古今贤相,独孔明名高万古。弹琴抱膝的隐士风流,羽扇纶巾的雅人之致,识得三分天下的达乎天时,七擒八阵、木牛流马,神鬼不测。有此奇才,又难得鞠躬尽瘁,志决身歼的臣子之心。贤相若此,岂不难得?

    再看与卧龙齐名的凤雏庞统,火烧赤壁献连环计,远见卓识议取西蜀,有挂剑夜读之勤恳,见孙权不失傲骨的胆魄,亦有不计刘备酒后失言的肚量,更有喝斩二将的果决,虽生性倨傲低估张任惨死落凤坡,然瑕不掩瑜,其刚直秉性、料事精绝也是三国一奇人了。

    再说古今名将,唯云长绝伦超群。青史青灯之名士儒雅,赤心赤面的赤胆英勇,

    秉烛达旦单刀赴会之神威,独行千里,义释华容,情深意重。如此磊落,又兼而青天白日,霁月光风的为人处世。名将若此,真乃义绝。

    还有古今枭雄,论曹操无人出其右。听荀彧勤王之说自比周文王似乎是个忠臣;摒弃袁术不合礼法的僭越名号而自愿为曹侯,似乎并无谋逆之心;不杀陈琳以显宽爱贤才,不追关公以显自身义气。塞外击乌桓,怒而伐董卓,既是窃取国家权柄之奸人,亦似乎是保全国家命脉及名号的忠臣。此人虽是奸绝,却又在很多时候知人善用、大气有义,是个性格鲜明而褒贬不一的矛盾人物。

    再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譬如吕布,杀丁原投董卓,杀董卓投刘备,又强夺徐州。与袁术先争得不分你我又欲联姻。大势已去,尚欲投奔曹操。乱世之雄,有反复无常至此者。文能阵前骂诸葛,武能提枪战孙策的王司徒。以及文和乱武、计谋狠毒而三易其主位列三公的贾诩。

    更有徐庶、庞统等善于运筹帷幄者,行军用兵奇稳的周瑜、陆逊者,有料人料事如郭嘉、程昱、荀彧、贾诩、张昭者;更有武功将略如张飞、赵云、黄忠、严颜、张辽、徐晃、徐盛、朱桓者;冲锋陷阵、骁锐莫当的马超、马岱、许褚、典韦、张邰、夏侯惇、黄盖、甘宁、太史慈等。

    乱世偏论德与道,识尽人心利与权

    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部。它不仅描绘了一场乱世造英雄的史诗,更是中国古今千年文化的和思想倾向的集大成者人们常说乱世英雄只论成败,历史更是成王败寇难分对错。罗贯中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学习者,更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创造者。他的浪漫情怀寄托于卧龙诸葛的理想抱负、军事才能和政治经验中,以传达出其本人对于“道”的追求。

    《三国演义》的基调,与千年来后人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拥刘反曹”。苏轼的《东坡志林》中写道,小儿听说书人讲三国,闻刘玄德败,则蹙眉,闻操败,则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

    纵观全书,不难看出罗贯中的主题是向往国家统一、评判历史人物、总结政治经验、展现军事智慧和追求人生道德。

    罗贯中所处的元末社会混乱,统治者腐败残暴,贪官污吏横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张士诚及陈友谅相继揭竿,元统治政权摇摇欲坠。罗贯中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不仅有才华,而且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拥刘反曹”思想是罗贯中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他特定生活经历的积聚与思想情感的升华,是他个人政治理想与抱负的产物。

    “拥刘反曹”思想产生于特定历史时空中,长期为广大劳动人民所认可,它是德治仁政思想与反暴政思想的反映。德政仁君是儒家的一种治国理念,《三国演义》曹操是乱臣贼子,奸诈、残忍、暴虐,是万恶之首的暴君典型。而刘备长厚、仁义、宽政爱民,有济世情怀,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他在桃园三结义中的抱负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又是“汉室之胄”,政统与明君合为一体。“拥刘反曹”的思想内涵之一,便是儒家的仁君理想与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反暴政、反黑暗,崇尚光明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反映。

    文:曹雪莉

    欢迎关注“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重庆大学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

    2015年12月14日


    附件: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