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窗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小团队大智慧——访第五届“科慧杯”获奖者“3D小组”团队

    作者:研究生创新基地 发布时间:2014-03-31 浏览量:

    小团队大智慧

    ——访第五届“科慧杯”获奖者“3D小组”团队

    第五届科慧杯于去年年底落下帷幕,而新的一届也即将启程。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有幸采访了第五届“科慧杯”一等奖得主“3D小组”团队。六个青春飞扬的年轻人,谭迎春、谭伟敏、李伯乐、黄振伟、邓泽坤、曹东华,他们因为“3D”而走到了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赢得了鲜花和掌声。这样的一群人为着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携手前行,相信即使多年以后,他们依然会记得那些可爱的同伴与曾经悲喜与共的日子。

    成功秘籍:让创新照进现实

    问:很高兴能采访你们“3D小组”团队。首先对你们参加了“科慧杯”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佳绩表示祝贺。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3D小组”吗?介绍一下你们参赛项目的灵感与现在项目的进展现况。

    谭迎春:2D3D这个题目,我们小组一直在研究。我们与创新基地很有渊源,创新基地原来的交叉创新项目,当时我们就开始在做这个项目,但那时候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块(视图合成)通过审核。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研究,开始做2D3D。我觉得,取得如此佳绩,主要是我们团队和指导老师刘老师的功劳。刘老师每周都会召集我们开会,在会上介绍任务进展和布置相关事宜。团队中的每位同学各自负责一个模块,在各部分的基础上我们再综合起来就组成了最终的成品。有关和企业合作这一方面,在去年,刘老师和长虹集团共同申请了国家863计划,我们所做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现在,我们团队主要在做的是裸眼技术。

    谭伟敏:我们从原来所做的2D3D技术到现在所做的裸眼技术,主要是顺应市场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做的项目都是与公司和市场相联系的。另外,我们的3D技术也是很有创新性的,这与“科慧杯”的主旨相吻合。现在,我们所研究的裸眼3D技术主要涉及内容制作与显示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裸眼技术中是非常关键的部分,所以我们还在研究。

    谭迎春:其实,技术是一代一代更新,最初,我们做的是视图合成这一小模块,之后再做2D3D,现在就在做裸眼技术。

    李伯乐:裸眼技术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一个更新,我们在原有的2D3D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积累,开始制作裸眼3D,因为在我们看来,裸眼3D将成为未来的潮流。

    问:在比赛中应该遇到过许多的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完成这一课题的呢?

    谭伟敏:首先,团队合作,团队中的每位同学都做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点。然后,不停地去做去思考,在不断的思索中可能就会有所突破,这个时候“创新”可能就会来了,只要你不停地做就一定会有创新。

    谭迎春:如果实在是做不出来了,我就会和小组成员或者和导师讨论一下,可能在交谈中会慢慢地理清思路。

    成功秘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问:“科慧杯”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旨在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很多同学常常觉得“创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请问一下,你们如何看待“创新”?你们如何“创新”?

    李伯乐:在开展2D3D课题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资料,如3D技术标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我觉得所谓“创新”就一定要有一定的积累,先知道别人如何做的,在积累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在创新很难这一点上,我认为只要去做就不会有难事。就如2D3D这一课题,一开始入手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很难,但在查阅了许多资料以后,我们发现其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我们的技术实力也可以达到,然后,我们边做边想一步一步积累下来,最后在这一看似很难的课题上我们取得了小小的成果。

    谭迎春:还有就是熟能生巧,平时要牺牲一些课余的时间,可能还要比别人多跑些代码,多查点文献,然后灵感就会慢慢地涌现出来。

    问:通过参加“科慧杯”,你们发表了许多的论文、获得了许多的专利,但是,平常同学们都觉得发论文和获得专利都十分的困难,我想问一下,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谭迎春:论文与专利都是建立在原来的积累上,比如一个模块,在做的时候必须要写文档,在文档中将自己的算法思想记录下来,将试验结果记录下来,通过慢慢的积累与总结,就能成为论文。

    问:我们知道“科慧杯”另一个主旨是打造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学生相互交流,协作的平台;实现以学促研、以研促产、产学研联合创新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参加“科慧杯”,能否简要谈谈你们对跨学科相互交流,产学研联合创新的看法和感悟?

    谭迎春:我认为现在很多技术单靠一个学科的力量很难得到发展,这就要我们与不同学科的同学互相交流与沟通。

    谭伟敏:在做2D3D的时候,我们通信学院也和计算机学院合作,我们的导师刘老师就是计算机学院的老师。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一般软件与算法是他们的强项,而硬件则是通信学院同学的强项。

    问:“科慧杯”集合了重庆市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参加,想必一定是高手云集。这次参赛对你们有何影响又获得了哪些收获呢?

    李伯乐:研究生平时专注于一个课题,研究的范围相对会窄一点。但这次比赛,我看到兄弟院校的许多成果。例如,同样是图像处理,有同学做的是人脸识别,有同学做的是防止货车司机打瞌睡。参加比赛给了我们跳出自己所做的课题的机会,获得了更宽泛的视野,不管对继续深造还是对工作,了解别的知识对我们都有很多好处。

    谭迎春:除此之外,还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如果对他所做的项目很感兴趣,我们会互相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以便以后互相交流学习。

    成功秘籍:平衡的智慧

    问:大家都知道工科的学习生活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相对比较繁忙、辛苦和枯燥,要花许多时间在实验室中度过。而你们是怎样看待这样的生活呢?你们怎样做到生活与研究之间的平衡呢?

    谭迎春: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实验室,我们的确牺牲了许多娱乐的时间,但是收获也很大。平时的时候,在实验室做事,其实是一点一点地积累,感觉上没有比别的同学收获的多,但是,但最后回过头来看,就感觉到比别人多许多了!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谭伟敏:我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般不会觉得累,来读研究生一定是为了学习并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平时,要学会自己身体上的调节,例如,吃完饭散散步、与同学打羽毛球和听听歌等,都是对自己的一个调节。但是,我们的重点还在做项目,自己要学会把握学与玩彼此之间的度。

    李伯乐:我认为其实很多休息的时间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如果效率很高的话,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那么自己就会获得很多的休息时间。休息的时间多了,就可以让身体得到很好的调节,可以让自己以更好的精力投入到之后的工作中。所以,工作和休息都是靠自己的安排。

    问:你们对当今的研究生现状有何看法?对重庆大学未来研究生的培养有何建议呢?

    李伯乐:首先,从导师来说,有些同学的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虽然在平时比较轻松,但是回过头来看他们并没有学到东西;而有些导师对学生比较严格,虽然平时玩的时间可能会少很多,但是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其次,从同学自身来说,现在许多同学喜欢玩游戏,有时在实验室中也玩,对自己没有一点要求和自律。所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还需要老师与学生两方面的配合。

    谭迎春:我认为研究生培养,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有所沟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在学生开始研究生学习之初,学校就应该通过宣传来让同学们知道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要等到找工作时才发现自身的不足。

    谭伟敏:我认为,由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自身的特点,所以导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其兴趣,那样导师才能给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除此之外,导师还需要与学生多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谭迎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处事。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重庆大学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

    2014年3月31日

    欢迎关注“重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附件: 无